好久沒出來露臉了,你不會忘記我的。
這么久沒出來,主要是因為最近在忙項目。
此外,還要考慮后續文章的連續性,即先寫什么,再寫什么。
幾天前,一些朋友看到了我朋友圈發送的五一節風景照片,稱贊我,對我說,你已經很久沒有更新日記了,我想你沒有更新。
我說,怎么可能,我會更新,這個月會更新。
這不,今天,我就來了。
雖然有點晚了,但我想說,我想死你。
言歸正傳。
上周五,當我選擇潔凈室使用的微導軌時,其中一個是材料的選擇。
導軌供應商表示,使用馬氏體不銹鋼具有耐腐蝕性,然后表示使用奧氏體不銹鋼具有較高的耐腐蝕性。
我看了看手冊,找到了以下不銹鋼性能列表,就像導軌供應商說的一樣。
事實上,奧氏體不銹鋼和馬氏體不銹鋼經常用于機械設計,因為它們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力學性能。
例如,常用的奧氏體不銹鋼AISI303和AISI304,彈性模量200Gpa屈服強度約為190Mpa-230Mpa。
常用的馬氏體不銹鋼 AISI420和AISI440C,彈性模量為215Gpa,420淬火和回火熱處理后,屈服強度可達345Mpa-1420Mpa,440C熱處理后,屈服強度甚至可以達到1900Mpa。
淬火(Quenching),將工件加熱到奧氏體化的臨界溫度超過30-50℃保溫后取出,在水或油中快速冷卻。過去,鐵、鐮刀、砍刀等都會淬火,使刀具硬而不脆(需要回火)。
為了便于理解和記憶,淬火可以理解為蘸,即將燒紅的金屬元件蘸在水中,就像蘸辣椒醬一樣。蘸金屬有點重。
回火(Tempering),將淬火工件再次加熱至727℃以下是在空氣、油或水中冷卻的過程中,保溫后取出?;刈煮w現了再次的含義,這是在淬火后,一般淬火后都需要做回火,以消除內應力,使組織穩定。
馬氏體不銹鋼系統
奧氏體不銹鋼系統
眾所周知,奧氏體不銹鋼無磁性,耐腐蝕性好,如剛才提到的303、304、316、202等。
馬氏體不銹鋼具有磁性,但其耐腐蝕性不如奧氏體,如420、440、410、403等。
那么問題來了,什么是奧氏體不銹鋼?什么是馬氏體不銹鋼?為什么磁性和耐腐蝕性不同?應用有什么區別?
這些問題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中,每次我去查詢,但一段時間后,我不記得兩者之間的區別,甚至經常逆轉馬氏體和奧氏體的性質,你有嗎?
所以這兩天我重新梳理了兩者的區別。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。如果有錯誤,歡迎指出,共同進步。
既然是奧氏體不銹鋼和馬氏體不銹鋼,首先什么是奧氏體,什么是馬氏體?
說到馬奧體,我想我們必須從純鐵開始。
因為馬氏體和奧氏體本質上是在純鐵的基礎上,在一定溫度下形成不同濃度的碳。
眾所周知,當純鐵加熱到熔點1538度以上時,純鐵變成液體。
純鐵在液體冷卻過程中,在不同的溫度范圍內結晶成不同組織的晶體。
結晶是指液體變固體。
晶體是指原子在空間中定期排列的物體。
這里有幾個關于晶體的概念,需要釋。
為了便于理解,我打了個比喻,把原子當成蘋果?,F在我們想給客戶發一批蘋果。我們不會直接把蘋果扔在卡車上,而是先裝箱,每個盒子都按照一定的規則放置。一盒一盒的蘋果是晶胞。
幾盒蘋果裝滿一輛車后,稱為晶粒。不同尺寸的汽車可以裝不同數量的盒子,形成不同尺寸的晶粒。所有的汽車都裝滿了,運輸給客戶,形成晶體。
所以晶體是由晶粒組成的,晶粒是由這些盒子堆在車里的蘋果組成的,晶胞是由原子組成的。
例如,鐵結晶成體心的立方結構,從熔點到1394度δ-Fe,從1394到912度,結晶成面心立方結構,稱為γ-Fe,當溫度降至912度以下時,又有體心立方結構,稱為α-Fe。
晶體結構:體心、面心、密排六方
眾所周知,水可以溶解糖、鹽等易溶物,這叫液溶。
同樣,上述三種溫度范圍的鐵,δ-Fe,γ-Fe,α-Fe,也可溶解碳,但能溶解碳的能力不同,稱為固溶。
碳溶于α-Fe稱為鐵素體Ferrite=F,或者保持體心立方結構,碳溶于γ-Fe稱為奧氏體Austenite=Au,奧氏體塑性好,易變形,仍有面心立方結構。
但是,因為γ-Fe原子間隙比α-Fe因此,它能溶解的碳濃度大于α-Fe大。
奧氏體最大溶解2.鐵素體最大溶解01%碳.0218%的碳。
如果碳的質量分數超過兩者的溶解度極限,會發生什么?
會形成化合物Fe3C,稱為滲碳體:Cementite,碳含量可達6.69%。
在這里,我們有奧氏體的概念。
但上述奧氏體在高溫912-1394度之間,如果低于912度,γ-Fe會向α-Fe因此,單個奧氏體不存在。
當溫度低于727度時,奧氏體會與其他組織混合形成新的組織,而我們通常使用的不銹鋼大多在室溫下。
在室溫下,不同濃度的碳溶解在鐵中形成的組織是不同的。
鐵碳相圖
鐵碳相圖微組織
例如,當碳含量小于0時.在0218%,在室溫下形成的組織是鐵素體。
當含碳量為0.77%時,室溫下形成的組織是鐵素體和滲碳體的混合物,即珠光體Pearlite,用P表示。
當含碳量是4.3%時,室溫組織是奧氏體和滲碳體的混合物,即萊氏體Ledeburite,用Ld表示。
但沒有單獨的奧氏體存在。
奧氏體不銹鋼從何而來?
說到這里,我們不得不談談碳鋼的加熱和冷卻過程。
碳鋼是以鐵和碳為主要成分的合金,碳的質量分數為0.0218%-2.鐵碳合金的11%稱為鋼。其中,碳含量小于0.25%的碳鋼叫低碳鋼。碳含量為0.25%-0.6%的碳鋼也叫中碳鋼。碳含量大于0.6%時,叫高碳鋼。
合金是指一種金屬元素和其他元素結合在一起,形成有金屬特性的物質。例如,家里的鋁合金窗戶是鋁與鎂及硅組成的合金,廚房水龍頭主體一般是銅合金,主要是銅與鋅,還含有少量的鉛。
像鋰鋁合金AL-Li由于強度和密度比大,8090和鈦合金常用于飛機結構。
在室溫下,不同質量分數的碳鋼在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后會形成奧氏體。奧氏體的一個特點是,它在不同的溫度范圍或不同的冷卻速度下形成不同的組織。
鐵碳相圖中臨界溫度為A3,Acm和A1線對應的溫度表示不同質量分數的碳在加熱時開始轉化為奧氏體。例如,當室溫組織為珠光體碳鋼時,當加熱到727度時,奧氏體開始形成。
例如,碳含量為0.77%的碳鋼(又稱共析鋼)在727度到560度的臨界溫度下等溫,在560度到560度之間形成珠光體Ms等溫會形成貝氏體Ms-Mf等溫形成馬氏體。
奧氏體等溫轉換圖
奧氏體等溫轉換圖可能存在的組織
當奧氏體在727-560度之間保溫時,首先會在奧氏體晶體邊界(晶粒邊界)形成滲碳體,滲碳體生長緩慢,使周圍的奧氏體缺碳,因此兩側會形成鐵素體,形成小珠光體單元,許多小單元擴散交錯疊加,最終使整個奧氏體成為珠光體,因此珠光體的基本組織是鐵素體和滲碳體的混合物。
560到奧氏體Ms溫度范圍保溫,首先在奧氏體晶體邊界沉淀過飽和鐵素體,然后在鐵素體中沉淀小滲碳體,因此貝氏體是過飽和鐵素體和滲碳體的混合物。
Ms馬氏體開始改變溫度,即Martensite Start,碳鋼質量分數不同,對應Ms不同,Ms變化在150-310度左右。Mf表示馬氏體轉換結束溫度,即Martensite Finish,也是根據碳質量分數變化的量,在-100到50度之間變化。
因為馬氏體在Ms-Mf轉換溫度低,速度快,只發生鐵素體晶體結構變化,碳原子沒有時間重新分布,保留在馬氏體中,碳質量分數與母奧氏體相同,因此馬氏體是碳α-Fe過飽和固溶體。
OK,在這里,我們終于有了馬氏體的概念,奧氏體在這里Ms-Mf由溫度范圍轉換形成的組織是碳α-Fe過飽和固溶體。
當然,由于工件在實際熱處理中經常連續冷卻,而不是保溫,最終常溫組織一般采用冷卻速度進行估計。
奧氏體連續冷卻圖
例如,退火(Annealing),相當于爐冷,冷卻速度很慢,通常是10?5 - 10?3K/s,由于組織在緩慢冷卻的過程中會慢慢生長,因此得到的組織是粗片狀珠光體。
又如正火(Normalizing),在空氣中冷卻,冷卻速度快,得到細珠光體,又稱索氏體,非常小的珠光體稱為托氏體。
最后在水中淬火,快速冷卻,得到馬氏體組織,所以淬火的目的是得到馬氏體。
如上所述,馬氏體是碳α-Fe中間的過飽和固溶體保持了鐵素體的體心立方體結構,但由于內部有大量過飽和碳原子,原子排列擁擠,產生較大的內應力,因此馬氏體具有較高的強度和硬度。如果碳含量增加,強度和硬度也會增加,但會變得非常脆弱,必須回火以消除內應力。
說到這里,我覺得有必要談談退火和正火熱處理的含義。
退火(Annealin g),就是將工件加熱到臨界點,也就是相圖中的A1,A3,Acm線以上,或者在臨界點以下某一溫度保溫一定時間后,十分緩慢地冷卻的過程,例如爐冷,坑冷等,目的是改善組織,細化晶粒,降低硬度,改善加工性能,減小應力等。
退火可以理解為退去工件內部的“火”,金屬和人一樣也有火,比如內部的熱應力就是一種火。退火時不能太急,必須慢慢來,才能見效,就像人上火了,可以通過喝茶慢慢降火一樣。
正火(Normalizing),和退火有點類似,不同的是,正火是在空氣中冷卻,冷卻速度要快一些,目的是細化組織,適當提高硬度和強度,可加工性等。
正火,從單詞Normalize演化而來,可以理解為正?;?,什么叫正?;?,在空氣中冷卻就叫正?;?,因為在爐中或者在水中冷卻,都是人為控制,而在空氣中冷卻不需要人為控制,可以看成是正常冷卻。
所以,正火要比退火便宜。
應用上,低碳鋼和低碳合金鋼,常以正火做預備熱處理,而高碳鋼一般用退火做預備熱處理,因為碳含量高,硬度也高,不容易加工,退火以降低硬度,提高加工性能。
OK,到這里,我們終于把馬氏體和奧氏體的來歷給弄清楚了,但是什么又是奧氏體不銹鋼和馬氏體不銹鋼呢?
從奧氏體和馬氏體得到奧氏體不銹鋼和馬氏體不銹鋼,還需要一步。
哪一步呢?
上面說過,在室溫下,奧氏體不單獨存在,且其在鋼中的成分不高,所以不能稱為奧氏體鋼。
但是,當鋼中加入某些足夠多的合金元素時,就會擴大奧氏體相區,例如加入9%的鎳,或者13%的錳等,則可使A3線下降,使得奧氏體穩定在室溫,形成奧氏體鋼。
所以奧氏體鋼,其實是一種合金鋼。
為什么要在碳鋼中加入合金元素呢?
因為碳鋼雖然有良好的力學和加工性能,價格也便宜,但是它存在不容易完全淬透,強度不夠高,不具有耐腐蝕,耐高溫,耐磨等特殊性能。
合金元素的加入,剛好可以彌補這些缺點,所以實際工程中,大量使用的是合金鋼。
當然,并不是每一種合金元素都使得奧氏體區域擴大,有的合金元素的加入會減小奧氏體區域,甚至使奧氏體區域消失。
例如,Si、Cr、AL、Ti等的加入,當加入的鉻元素達到17%-28%,常溫下奧氏體區域消失,鋼在室溫下呈單相鐵素體組織,稱為鐵素體鋼。
那么,什么是奧氏體不銹鋼呢?為什么不生銹?
奧氏體不銹鋼是在低碳鋼的基礎上,加入了17%-25%的鉻元素,和8%-29%的鎳元素,例如典型的18-8型奧氏體不銹鋼,就是鉻≥18%,鎳≥8%的合金鋼。
鎳元素的加入使鋼在常溫下呈單相奧氏體組織,減少了金屬內部因為組織的不同,而形成的微電池數量,從而也就提高了抗電化學腐蝕的能力。
什么是電化學腐蝕?例如,鋼中的珠光體是鐵素體α和滲碳體F3C層片相間的組織,在硝酸酒精溶液中,構成無數個微電池。α電位低,形成微電池的陽極,不斷析出鐵離子,也就是被腐蝕,F3C電位高,形成微電池的陰極,把電子傳給溶液中氫離子,形成氫氣。
電位越高越不容易被腐蝕,例如用來制作散熱器的黃銅,是銅鋅合金,使用中容易脫鋅,因為銅的電極電位比鋅的電位高,所以,一般會加入鋁,硅,鎳等微量元素,防止脫鋅。
同時,鉻元素的加入,提高了基體的電極電位,并在鋼的表層形成了致密的氧化膜Cr2O3,從而使得鋼在一定的介質中不容易生銹,所以叫奧氏體不銹鋼。
類似地,在含碳量為0.1%-1%的碳鋼中,加入12%-18%的鉻,并空冷可以形成馬氏體不銹鋼。
因為合金元素單一,馬氏體不銹鋼只在非氧化介質中,例如大氣,水蒸氣中有較好的耐腐蝕性能,而在非氧化介質中,例如鹽酸溶液中,耐腐蝕能力變得很低。
所以奧氏體不銹鋼的耐腐蝕能力比馬氏體不銹鋼高,如果對耐腐蝕能力有要求,最好選用奧氏體不銹鋼。
到這里,我們終于清楚奧氏體和馬氏體不銹鋼的概念了。
但是,回到我們最初還剩下的問題,為什么奧氏體不銹鋼沒有磁性?而馬氏體不銹鋼有磁性呢?
按照磁鐵吸鐵的原理,是馬氏體和鐵素體能夠被磁化,而奧氏體不能被磁化。
但是更近一步,為什么呢,我查閱了很多資料,到目前,沒有看到很好的解釋。
反正結果就是馬氏體和鐵素體有磁性,但是奧氏體沒有磁性或者僅有弱磁性。
如果你有很好的解釋,也歡迎在下面留言探討。
有時奧氏體呈現磁性,一般有兩個原因。
一是由于冶煉時成分偏析或熱處理不當,會造成奧氏體不銹鋼中有少量馬氏體或鐵素體組織存在。
另外,奧氏體不銹鋼經過冷加工,組織結構也會向馬氏體轉化,冷加工變形度越大,馬氏體轉化越多,鋼的磁性也越大。
對于不銹鋼的應用,我們用得最多的還是303和304,但是因為304相對于303來說,可加工性差點,因為304粘刀具,所以用303的時候更多。
另外,我們的鈑金件,一般是用304鋼板彎折的,用得最多的厚度是1mm,1.5mm,2mm和3mm。當然,有時候只做遮蓋用時,也用鋁板彎折,并做發黑表面處理,防止生銹。
420的應用也比較多,因為有時候工件太大了,303和304原材料沒那么大,就換成420的加工,不過都要做表面處理,如鍍鋅鍍鉻等,以防止生銹。
420和440C因為做調質后(淬火加高溫500-650度回火),屈服強度很高,所以也常常用于對于強度要求高的設計中,例如我之前提到的,機器人快換裝置中的柔性定位銷。
鴨,夜深了,明天還要工作,今天就寫到這里吧。
洗洗睡了。
相關閱讀:
《機器人末端的快換裝置,有哪些設計要點?》
《首次揭秘機械工程師的工作內幕,內含絕密賺錢項目,千萬別外傳》